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某地汽修一条街超半数门店关闭,未来40万家汽修厂30%或关停,汽修人出路在哪?
2025/10/11 14:08:26 依风 原创
今年以来,走进任何一座城市汽配城,几乎都能看到相似的景象:场内车辆稀少,店铺门庭冷清,店主与员工或低头刷着手机,或围坐在一起打游戏。谈及经营状况,回应往往是一句无奈的“生意难做,没什么客户”。
“货架上堆满去年底订货会时囤积的滤清器,如今即便降价30%也难有销路”。一位从业近二十年的门店老板苦笑着表示,库存压力巨大,资金周转日益困难。
随着新能源汽车配件需求快速上升,这一领域却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复杂的认证要求,使得多数传统小商户望而却步。该老板坦言,自己年纪已大,学习新知识倍感吃力,“有心无力”成为转型路上最大的阻碍。
现实压力之下,越来越多从业者被迫转型甚至退出行业。在郑州金水区某汽修一条街,道路两侧数十家店铺中超半数已关门停业,多家尚在营业的门店也挂出“转让”告示,门面上“洗车25元”的字样早已斑驳不清。据行业协会统计,全国约40万家维修厂中,近30%正考虑关停或转行。
站在行业的十字路口,许多人陷入迷茫:下一步该往哪走?未来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01、高薪店长为何三个月“败走麦城”,汽修厂的改革之痛
两年前,邻近的李老板曾尝试对自家修理厂进行改造,借鉴连锁店的标准化运营模式。他引入每日学习、定期考核机制,推行标准化接车与施工流程,旨在提升服务专业度,塑造品牌口碑。
为此,他还高薪聘请了一位连锁店店长负责管理改革。该店长上任后首先推行绩效改革,将原有薪酬体系改为技能工资加绩效评估,却遭到老员工抵制与新员工不满。
执行不足三个月,厂内技术最好的师傅携两名学徒离职,团队内部矛盾频发,最终店长被迫离职,改革以失败告终。
李老板反思道,当时未能有效统一员工思想、保障收入预期,加上自身管理经验不足,导致团队分崩离析,“现在回想起来,仍感痛心。”
笔者自身在新店开业初期也曾采取传统宣传方式,仿效他人印制DM单页,在周边三公里范围内广泛派发。
尽管投入数千元,并动员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持续发放,但实际凭单进店的客户屈指可数,还屡遭物业与环卫部门投诉,极大挫伤了团队积极性。
后来经深入分析发现,与其“广撒网”不如“精准投放”。随后调整策略,转向与小区物业合作,开展定向礼品赠送活动,并在小区门口直接与车主建立联系、添加微信,才逐步取得成效。可以说,若非及时调整宣传方式,门店很可能难以度过新店生存期。
当前,不少声音主张汽修门店应积极拥抱抖音、团购、直播等新型营销手段。然而,对于传统经营者而言,如何有效切入并持续运营是一大挑战。
一位张姓老板表示,自己虽多次外出学习,也愿意尝试,但总是“三分钟热度”,业务一忙便无暇顾及,导致始终未能形成有效转化,陷入反复尝试却无成果的困境。
由于缺乏系统认知与实操能力,许多经营者的所谓“改革”往往停留在表面模仿,未能把握核心逻辑。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紧张及内外多重不确定性的交织影响下,不少门店只得在迷茫中艰难求存。
02、 新能源浪潮下,传统汽修人的煎熬
近日,一份针对2025年汽车服务门店用工现状的调研报告指出,当前汽修行业员工结构仍以80后与90后为主体,占比约80%,而00后从业人员比例显著偏低,行业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与此同时,受上游主机厂与经销商减产、关店、裁员等连锁反应影响,不少自毕业便投身汽车服务的从业者被迫离开岗位,加入失业行列;另有部分在职人员亦面临岗位不稳的焦虑,整个行业就业信心普遍受挫。
在此背景下,出现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终端汽服门店普遍反映“人才断层”,而另一方面,行业内部却持续涌现裁员潮。其中,许多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未能获得应有的价值认可,部分正值职业黄金期的技术服务精英也在结构调整中被边缘化甚至淘汰。
可以说,并非个体能力不足,而是行业转型速度过快,使部分从业者难以适应。
老贾自2004年学习修车,现年38岁,在亲戚经营的汽修厂担任技术主管已近六年。近期,他却情绪低落,一周内三次提出离职,表示对工作感到麻木疲倦,缺乏动力,对未来发展方向也倍感迷茫。
为挽留老贾,老板特意邀请几位同行好友共同沟通。酒至半酣,一向沉默的老贾终于吐露心声:月薪6000余元,看似稳定且离家近,但抚养两个孩子、日常开销、房贷车贷及人情往来等支出,令其几乎无法攒下积蓄。
近年来厂内业务量持续下滑,大型维修项目减少,多为产值较低的快修快保类服务,难以开口要求加薪。所带团队人员流动频繁,施工事故时有发生,管理压力大。
此外,工作内容繁杂,既要维修车辆,又需接待客户、推销产品,同时应对频繁的培训、学习与新的绩效考核制度,整体感受束缚重重,身心俱疲。
更重要的是,面对新能源汽车占比不断提升的趋势,自身缺乏相关技能储备,对职业前景感到担忧,唯恐将来燃油车业务萎缩后无处可去。种种压力交织,使其萌生退意。
老贾的坦诚道出了在场多位同行的共同困境,当晚交流持续至深夜。最终,老贾表示将返回岗位,虽然现实难以迅速改变,但仍会坚持前行。
即便当前困境令从业者身心俱疲,次日醒来,他们依旧整装待发,继续作为汽车后市场中坚韧前行的一员。
03、当热爱难抵残酷现实,汽修人的离场与重构
刚结识朱店长时,他是郑州某汽车服务连锁品牌的金牌店长,无论在门店运营、团队管理、客户服务还是产值提升方面,均被视为标杆。正当众人看好他前程似锦之际,他却突然选择离开行业,令许多同行感到不解。
直至今年五月,已成为“朱总”的他,带着公司车队负责人来到笔者门店,签订定点车辆服务合同时,才透露出当年转身背后的无奈。
那年,朱店长与相恋六年的女友谈婚论嫁,对方家长明确提出:必须在郑州有房有车,并备好礼金,否则婚事免谈。
“那时我整夜失眠。按当时店长的收入,即便不吃不喝也要十年才能凑齐这些。若创业,启动资金也无从筹措。可以说,我连结婚的资格都没有。”朱店长回忆道。尽管父母亲戚愿意支持,但他个性要强,决心靠自己打拼出理想生活。
继续留在汽车服务行业,温饱虽不成问题,但若想依靠资历积累资金,或未来独立开店,时间漫长且结果难料,而婚姻不等人。
于是,他被迫离开汽服行业,转赴北京投身电力相关事业。起步虽艰难,但他敢拼敢干,加之行业处于上升期,不到三年便积累可观收入,成家立业,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
“若当时未转行,如今我可能也只是众多汽修店老板中的一员,在行业内卷中挣扎。”朱总坦言,眼神中透出复杂情绪,“我真心喜欢汽车服务这行,但最终还是向现实低头。喜欢的工作难以养家,养家的事业又难寻心灵寄托。”
如今他虽事业有成,却依然每日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既担忧被公司优化,又不甘现状渴望突破,始终在追寻自我价值的路上。
类似的结构性困境也体现在孙经理身上。作为某全国连锁平台的大区负责人,他从平台初创期便加入团队,付出良多,也收获成长。自前年调回家乡属地工作后,本以为一切向好。然而受行业上下游影响,公司自去年启动降本增效,压缩编制、精简团队,氛围紧张。
孙经理每日需应对供应商保供协调、公司下达的销售指标、团队服务能力维持以及客户端的多方博弈,压力重重。
尽管他常以“我喜欢的东西都很贵”自我激励,一人承担三四人工作量,全年基本无休,但近两年仍难达预期业绩。面对客户抱怨、团队士气低落与领导无奈,他坦言自己也近乎“躺平”,却又不甘被优化,内心充满矛盾。
无论是坚守一线的汽修工,为现实转行的前汽服人,还是为生存不断突破极限的职业经理人,当前汽车服务行业的许多从业者鲜少获得鲜花与掌声,更多是为生计在缺乏地位、保障与价值认可的环境中艰难前行。苦累只能自愈,前路仍待曙光。
04、没有绝望的市场,只有僵化的思维
综上所述,并非意在渲染处境优越,而是希望凝聚一批80、90后从业者的共同经历与缩影,激发共鸣、相互砥砺,在追寻职业价值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随着行业资深人员逐渐流失、人才结构出现断层,以及年轻一代入行意愿减弱,我们这一代已成为支撑行业的中坚力量。即便整体环境依然面临寒潮,但暖意与希望始终存在。
针对汽修门店经营,核心在于聚焦当前车主与车辆的真实需求,主动出击,明确自身服务的差异化价值。
对于就职于公司或平台的同行,则需构建个人专属的能力矩阵,方能在降本增效的价值竞争中建立优势。
同时,新能源服务业务缺口亟待填补,提前布局、积累能力,待需求爆发时,有准备者必将脱颖而出。
行业洗牌已成定局。专业机构预测,2025年汽车后市场规模虽将攀升至8000亿元,但其中20%的企业将面临出清。
在这场淘汰赛中,从业者心态呈现两极分化:悲观者感叹黄金期已过,力求保本;乐观者则积极求变,持续学习,在不断增值中寻找新机。
从年初至今,寒意与暖流交织,从业者的焦虑、挣扎与创新共同勾勒出行业转型的众生相。正如某连锁品牌创始人所言:“没有绝望的市场,只有僵化的思维。活下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竞争的起点。”
于个人而言,唯有以专业对抗内卷,以价值穿透迷雾,以能力突破边界,方能穿越周期,迎来真正的复苏。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