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前有比亚迪车险再亏2200万,后有“小米车险”高调入场,新能源车险成必争之地?

前有比亚迪车险再亏2200万,后有“小米车险”高调入场,新能源车险成必争之地?

2025/10/31 15:00:41 流意 原创

今年前三季度,4家主机厂背景的险企,赔付率均普遍高于行业,承保利润也均为亏损。在传统“老三家”险企主导的市场中,主机厂系保司的盈利之路依然充满挑战。

前有比亚迪车险再亏2200万,后有“小米车险”高调入场,新能源车险成必争之地?

新能源车市场有多大,车险市场就有多大。如今,这个千亿级市场又迎来了新玩家。

1029日,我国第91家财险公司——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巴天星”)正式揭牌。

前有比亚迪车险再亏2200万,后有“小米车险”高调入场,新能源车险成必争之地?

摘自网络

由于小米集团的深度参与和生态赋能,该公司被业界广泛视作小米车险的真正落地,也成为比亚迪财险之后,搅动新能源车险市场的第二条鲶鱼

有观点指出,主机厂系险企的入局,正在逐步改变传统车险的竞争逻辑。然而,这条路径并非一片坦途。比亚迪财险盈利之路波动反复,也清晰表明,在传统老三家险企主导的市场中,主机厂系保险公司的盈利之路依然充满挑战。

在此背景下,“小米车险”入场,能否真正重构定价逻辑、突破行业瓶颈,尚待市场检验。

有保险业资深人士提醒,小米目前获取的仍是传统财险牌照,需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方可展业务。和比亚迪、特斯拉的互联网牌照不一样,后两者更像是异类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野蛮人闯入,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游戏规则,正迎来一场深刻的重塑。

01、不做中介做主角,小米入局车险是一场阳谋

自小米宣布造车、布局人车家生态的那天起,车险就注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毕竟,买手机或许可以裸奔,买车却不能不买保险。

事实上,小米对此早有筹谋,通过旗下四川银米科技投资设立了北京厚积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拿下了保险经纪牌照。

但若只甘心做一家中介,把手中宝贵的用户数据和保险服务主导权拱手让人,显然是任何有野心的主机厂都不愿接受的。

尤其在新能源时代,保费高、定损难、赔付争议多——这些车主抱怨最终往往流向车企。于是拿下财险牌照,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一步棋。

而小米亲自下场做车险,确实握有几张关键好牌:

首先是数据掌控力。随着SU7YU7销量持续攀升,小米能实时获取车辆里程、电池状态、智驾等上万个维度的数据,有能力将车险定价细化到秒级驾驶行为,实现一人一车一价,优质用户的保费有望显著降低,体验自然提升。

其次,在赔付环节,主机厂掌握原厂配件定价权。保险事故带来的维修需求,正是车企售后利润的重要来源。小米自己承保,等于将这部分价值牢牢锁在体系内。

再者,依托小米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可大幅削减渠道费用,降低获客成本,从而更好地控制综合赔付率,提升盈利能力。

更深一层看,车险不只是生意,更是生态的黏合剂。保障事故车流向自家维修网络,既稳定了经销商体系,也贯通了保险+维修的服务闭环。

用户一旦进入这个闭环,就很难再轻易离开——忠诚度与品牌依赖,正是在这样的链路中悄然建立。

可以说,小米做车险,目光不仅仅在于分食现有的市场蛋糕,更想重新定义蛋糕的做法。

02、比亚迪财险盈亏波动,主机系险企赚钱仍有挑战

作为新能源主机系险企的开拓者,比亚迪财险自20245月获批以来,走出了一条足够引人瞩目的发展轨迹。

从当年承保亏损1.69亿元,到今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达7.5亿元、承保亏损收窄至2225万元;再到上半年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突破3134万元

不过,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公司虽实现原保费收入20.45亿元,却再度出现2251万元的承保亏损,也反映出这条盈利之路并非坦途。

在控费能力上,比亚迪展现出碾压级的优势。前三季度其综合费用率低至4.6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1.97%。这背后,是直销模式对中间渠道成本的彻底挤压,而这也将是小米车险未来的核心优势。

然而,低费用率并不意味着稳赚。比亚迪前三季度综合赔付率高达96.58%,显著高于行业74.28%的平均水平。

事实上,今年前三季度,4家主机厂背景险企,赔付率均普遍高于行业,承保利润也多为亏损。

前有比亚迪车险再亏2200万,后有“小米车险”高调入场,新能源车险成必争之地?

图表来自《慧保天下》

尽管如此,主机厂涉足保险仍具备传统险企难以企及的闭环优势。通过自己保、自己修、自己赔的一体化模式,主机厂能够从维修工艺、配件供应到数据反馈三个维度主动压降赔付成本。

以比亚迪为例,其正尝试从产品设计端入手,将动力电池与电控系统拆解为可替换模组,从而将单次理赔金额降低15%–20%

有业内人士表示,主机系险企能够将数据接口打通,可以将风险数据前置到设计端,动态调整保费,实现“事前减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综合成本率过百的行业基本面。

这也意味着比亚迪模式短期内难以被传统险企简单复制。

03、新旧势力激战,新能源车险市场格局生变

车险作为汽车后市场的核心入口,正成为主机厂与传统保险公司激烈争夺的关键战场。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收入达1087.9亿元,同比增长36.6%,成为推动车险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全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增速保持在30%以上。

当前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格局:一方面,传统头部三家保险公司凭借其庞大的客户基础、长期积累的历史数据和成熟的核保模型,市场份额持续集中,已超过70%,并在上半年整体实现盈利;

前有比亚迪车险再亏2200万,后有“小米车险”高调入场,新能源车险成必争之地?

图片摘自《分子实验室》

另一方面,以比亚迪、小米为代表的主机厂系险企正加速布局,通过自设保险业务直接切入传统险企的利润腹地。

这种竞争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传统险企虽在保费规模上占据优势,却在维修环节面临主机厂的技术壁垒。

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维修技术、电池BMS数据以及原厂配件供应均掌握在主机厂手中,消费者出险后也普遍选择授权维修渠道,导致保险公司在定损理赔环节议价能力受限,赔付成本持续承压。

与此同时,主机厂系险企则借助其产业协同优势,构建保、修、赔的闭环生态。随着车市价格战挤压车企利润空间,通过保险切入售后盈利的模式也将吸引更多车企关注并跟风入局。

在这场博弈中,中小险企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挤压。优质客户资源持续向头部传统险企和主机厂系险企集中,而中小公司往往被迫承接风险较高的业务,如网约车、高风险车型等“硬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做就亏,做了更亏。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传统险企与主机厂系险企各自强化闭环服务能力,事故车资源将加速向两大体系内集中。这不仅加剧了双方在定价权、数据权和客户资源上的竞争,也使独立售后体系及中小险企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

新能源车险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格局重构。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