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宝马车主“车衣维权迷局”:假货、潜规则与行业信任危机

宝马车主“车衣维权迷局”:假货、潜规则与行业信任危机

2025/9/8 14:07:16 叶一阳 原创

宝马贴车衣维权事件引热议,暴露汽车膜行业售假、质保造假与虚标等乱象,加剧消费者信任危机的同时,也在倒逼整个贴膜行业转型变革。

宝马车主“车衣维权迷局”:假货、潜规则与行业信任危机

8月21日,浙江电视台著名维权栏目1818黄金眼报道了一期《宝马“毁容”,XPEL品牌方:可能掺假 前经销商:凭证据讲话!》,由此,近日全网传的沸沸扬扬的宝马车一万多元贴车衣电子质保维权无果事件,升级到了更高的媒体关注度。

宝马车主“车衣维权迷局”:假货、潜规则与行业信任危机

图片来自XPEL官方公众号

随后在8月29日,XPEL官方公众号紧接着做出了回应。并对该事件做了定性: 该事件本质是消费者遭遇假冒产品导致的个别问题。

理由有二:

1.3 万元价格不符合 XPEL ARES 正品市场定价;

经检测车顶水解膜为假冒产品,涉事门店涉嫌 “真假混贴”。

已对涉事车辆上的保护膜启动检测流程,并出具检测报告。同时表示,XPEL 将全力协助张先生向涉事售假经销商追究责任,保障其合法权益。

宝马车主“车衣维权迷局”:假货、潜规则与行业信任危机

图片截取自XPEL官方公众号

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这对已经站上舆论风口浪尖的贴膜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01、车衣维权事件品牌方岂能卸责?

目前,网上众多业内自媒体,对该事件主要呈现三种态度

1、肯定是该车衣品牌的质量问题,为黑而黑;

2、肯定是经销商售假了,为洗而洗;

3、行业早就是这样的了,无可奈何。

作为业内著名的车衣品牌,笔者认为品牌方对于此事的处理水平欠妥。

首先,这类车衣质保纠纷问题并不是什么很难处理的刁钻疑难杂症,而是汽车膜行业的常见问题,更是品牌厂家的日常售后处理问题。品牌厂家竟然能够任由事情发展到如今行业内人尽皆知,连主流官方媒体都开始报道的地步,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从消费者提供了厂家电子质保的角度,笔者认为品牌厂家理所应当第一时间主动积极处理。品牌厂家只要确认了以下两点,就应该按正规质保程序给予消费者质保理赔更换新膜:

第一,该车衣确实是当时在品牌厂家正规授权门店渠道所装贴(质保期内未更换过)

第二,品牌厂家当时确实给予了该车所贴车衣正规官方质保授权。

只要符合了以上两点,至于具体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都和消费者无关。因为那些都属于品牌厂家自己的系统内部问题。

假如宝马车所贴车衣确实是假货,而品牌厂家依然给了质保,那这属于品牌厂家的质保系统管理问题。假如宝马车所贴车衣确实是品牌正品,那这属于品牌厂家的产品质量问题。

浙江电视台知名维权栏目对此事进行报道后,公众对汽车膜行业的质疑进一步加深。如果说此前大牌TPU车衣3980事件让消费者意识到行业利润之高,那么本次宝马电子质保无效事件,则反映出行业透明度之低

该事件揭示出一个值得警惕的现实:即使消费者选择国际一线品牌、通过正规授权门店施工、并获得厂家电子质保,仍可能遭遇假货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此次纠纷已对整个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一,直接影响该品牌声誉,引发其他用户对质保可信度的担忧,可能导致售后纠纷增加,品牌及经销商面临商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其二,连带影响其他车衣品牌,消费者可能对其质保承诺也产生信任危机。

其三,进一步削弱消费者对汽车膜行业的整体信任,加大经销商经营压力。

从业内人士在网络上的各类评论可以看出,不良商家售假、质保造假等现象,在汽车膜行业中确实长期存在,甚至已成为某种潜规则”,此类现象应引起行业高度重视。

02、起底汽车膜行业三大潜规则

汽车贴膜市场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多条深植行业根基的灰色法则。

行业潜规则一经销商售假

售假一直以来是汽车膜行业经销商的重要盈利途径,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三:

1、整车作假:挂羊头卖狗肉,给用户展示的是正品,实际整车都用假冒产品替代。

2、局部掺假:偷梁换柱,除了关键部位用真品,一些非关键部位用假冒产品替代。

3、“良心”替代:正品/准正品。

其中,正品是内部经销商串货。比如A地经销商销量差,为了完成经销任务,将产品低价销给B地同行。

正品同厂同质不同价。比如某些大厂不同品牌中的同类不同价产品,或某些大厂同时为多个品牌代工生产的同类不同价产品。

行业潜规则二经销商质保作假

经销商售假,需要有正规的品牌厂家质保做背书。解决正规品牌质保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不主动为消费者提供品牌厂家电子质保;

在装贴品牌厂家正品车衣时,消费者不问,经销商门店就不主动提供品牌厂家电子质保,或者看消费者不懂,将品牌厂家的电子质保改为经销商自己承保,从而截留品牌厂家的电子质保指标。

2、品牌厂家通常会提供富余的电子质保指标;

比如,一卷车衣膜15米贴一台车通常有3-4米余料,配有一个电子质保指标,所以某品牌厂家每5卷车衣膜品牌厂家会赠送一个电子质保指标(考虑到经销商余料)。如果是汽车窗膜,由于一卷膜30米能贴三十多个前风挡,十多个四门加后挡,那指标配额就更多了。

行业潜规则三厂家质保虚标

部分品牌为凸显产品优势,采取以下质保策略:

1、通常厂家会依据实验数据和实际使用场景设定低于实测寿命的质保期;

2、但也有品牌刻意拉长质保年限,使其明显高于同类竞品,从而吸引消费者并提高定价,虚标带来的成本亦会计入产品售价。

上述行为已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些品牌曾尝试推行电子质保、专车专用套装、要求寄回旧膜、邀请客户参与裁膜及取样等措施以加强监管。

然而,因汽车膜行业供应链长、分销成本高,品牌对终端控制力弱,加上执行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近年市场内卷加剧,导致治理效果有限,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在此次事件的相关讨论中可见,许多业内人士虽清楚这些潜规则正持续损害行业,却普遍感到无力破解,也反映出当前治理措施尚未形成有效制约。

03、面对价格战与信任危机如何破?

首先,品牌厂家可以设计一套更完善的电子质保管控系统,将行业现有经验融入标准化流程。

例如,可在用户面前现场裁膜并记录卷轴号,同步进行质保取样,现场的质保取样,加盖经销商门店公章,一份车主留存,另一份当面封装样品并寄回总部。整个流程中,裁膜、取样和寄出环节分别录制一分钟视频,上传至官方网站的质保申请栏。

此外,每一项质保申请的进度,包括厂家的最终审批结果,都应在手机管理端与用户实时同步,全程可追踪。

其次,品牌应构建从售前、售中到售后全链条的渠道运营管理系统。客户可选择在店内了解产品后直接下单安装,或通过线上渠道预约施工时间。

无论膜材是门店现货还是由品牌直接发货,客户都应能在线上实时查看产品信息、卷轴号及物流进度,实现信息完全透明。

甚至可以借鉴互联网养车的定价策略,将汽车膜产品费用与安装施工费明确分离。这样既提升了价格透明度,也让消费者更加放心。

十几年前威固国际新加坡总部一位市场经理曾问笔者威固膜能不能像礼品店卖包装纸那样,客户要多少裁多少,安装另行收费?

当时笔者觉得这种想法不符合国内市场情况,会降低利润。但现在回想,那种实实在在的做法,恰恰符合当前消费者对透明和诚信的需求

事实上,只有真诚与透明才能在当下市场中赢得信任。再先进的系统,若没有团队有效执行,也难以落地。当前汽车膜行业潜规则难以根除,深层原因实则是传统燃油车市场时代陈旧的经营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如今,燃油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汽车后市场的商业逻辑和消费者行为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电商强势崛起,以及自带互联网基因的电动车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车,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建立在透明化+高性价比的基础之上

汽车膜行业亦不例外。价格战日益激烈,行业透明度不断提升,就是明证。然而许多从业者仍固守传统经营思维,这无异于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注定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对中国汽车膜行业未来发展的几点猜想:

猜想一:消费者在品牌授权门店装贴一线进口大牌车衣,并获官方电子质保,仍可能遭遇假货。这一现实是否将促使消费者逐渐褪去对进口大牌的光环效应,更倾向于选择高性价比产品,而非高溢价品牌

猜想二:此次进口品牌车衣电子质保失效事件并非个例,事实上不少一线进口品牌早年虚标质保的问题仍存在潜在风险。

这是否意味着,若国产品牌能凭借相当的质量与质保水平、更优惠的价格积极抢占市场,就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猜想三:若以同等质量与质保承诺、更低价格抢占市场,则必须依托高效低成本的强大品牌运营能力。而这正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核心优势之一。

是否意味着中国汽车膜行业也将逐步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迎来更深度的数字化变革?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