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某豪华品牌4S店售后经理“堵门”,离职技师创业开店更难了?
2025/8/26 16:08:27 贺言 原创
中汽协对全国汽车经销商的最新调查数据出炉,上半年亏损的经销商比例上升至52.6%,持平比例17.5%,盈利比例仅29.9%。
在经销商的毛利构成中,新车、售后和金融保险的毛利贡献分别为-22.3%、63.8%和36.2%。毫无疑问,售后是绝大多数经销商的“命根”。
在这样的背景下,4S店与汽修厂的竞争由暗转明,摩擦也屡屡出现。
近期,苏州一家奔驰专修店被4S店售后经理堵门,店主将现场视频和照片上传至社交媒体,引来4S店人士与独立售后从业者们的争论。
其中热评认为,该专修店在招牌上存在“擦边”,同时有利用4S店客户资料之嫌,经营上可能已经侵权。也有从业者现身说法,表示曾接受过相关部门对客户资料的调查,违规宣传情节严重的面临牢狱之灾。
但店主本人回应,自己早在2022年就已经从该4S店离职,期间也并无明确瓜葛。侵权的说法也无从谈起,一方面自己是奔驰旗下“势配”授权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客户群体并不一致,堵门一事纯属无厘头。
结合前段时间银川某雷克萨斯4S店发布公告,提醒车主“避雷”离职技师开店揽客一事,不少从业者认为,在经营压力下,未来还会有更多4S店“狙击”离职技师,专修店的经营环境面临恶化。
01、离职技师开店,“离得近”是最大忌讳?
事件中的奔驰专修店所挂招牌“*星行奔驰服务中心”,因此不少4S店人士认为其有碰瓷“利星行”之嫌,加上该店主此前确实为事件中4S店的员工,“带走客户”的质疑正常不过。
有4S店人士直言专修店要“低调一点”,传统豪华品牌的法务通常比较大度,但绝不是独立售后门店任意使用其标识的理由。尤其在主机厂探索独立售后正式授权的背景下,品牌Logo、“售后服务中心”等标识将成为率先纷争的雷点。
关于客户信息资料,虽然很难有清晰的界定,但业内默认这是离职技师在当地开店的“第一桶金”。有4S店人士怀疑该专修店群发消息时太过“露骨”,又被忠实客户转发至4S店,所以造成4S店声讨不正当竞争,售后经理堵门的情况。
AC汽车联系到该店店主,店主称堵门一事在报警之后不了了之,但原因并非围观者的猜测。
一方面是既然有“侵权”之嫌,为何在开店2年多的事件中没有收到投诉?另一方面是自己离职近3年,服务的客户也是脱保的奔驰老车主,和4S店的客群并不重叠。
参考《商标法》第59条及司法解释,汽车维修行业使用他人商标需满足三项核心要件:一是必要性,即不使用商标无法准确描述服务对象;二是合理限度,即不得突出使用商标标识;三是无混淆可能性,即需通过附加说明消除关联误解。
套用至对该奔驰专修店的质疑,一是门店并未在招牌、宣传物料等突出使用“Mercedes-Benz”商标,再加上有奔驰官方“势配”平台的授权,属于“指示性合理使用”的范畴。二是专修店并未虚假宣传与奔驰的合作关系,店内所展示的物料内容,均基于授权协议,“夸大宣传”也无直接证据。
该店主表示这一纷争没有影响到正常经营,因而没有透露太多细节。但AC汽车注意到,事件的导火索是事故车维修,这正是当前传统4S店狠抓的业务重点。
按照店主表述,自己有一位老客户的CLS车型,在涉事4S店有过金额达20余万的事故维修。因前摄像头仍存在问题,自己就代客户将车开至4S店处理。但4S店连续3天都没有处理好问题,客户一怒之下进行投诉,4S店又反过来堵门“报复”。
另外,该专修店店主认为,“离得近”也是招受4S店不满的原因。自己门店与涉事奔驰4S店车程仅6.5公里,且是区域内唯二两家专注奔驰维修的企业。店主直言,“以前没人跟他竞争,现在可能是急了吧”。
诚然,专修店较低的报价,加上原厂配件渠道授权,对4S店基础保养维修业务形成极大冲击。有了这一前提,专修店即使“白手起家”,也能形成强劲吸引力。
JD_power此前的调研,超过62%的奔驰车主过保后选择独立维修店。4S店当下利润下滑,激进的“自救”策略中,不可避免向离得近的门店率先发难。
02、4S店“反扑”售后,专修店该如何“避险”?
前段时间,银川某雷克萨斯4S店发布公告,提醒车主有离职人员以“品牌认证技师”身份,承诺提供“原厂配件”且“价格低于4S店”招揽业务,要仔细甄别。同时为确保权益,建议车主前往官方授权网点维修。(详情:某豪华车4S店公开"狙击"离职技师,数十万“4S人” 突困受阻?)
单就公告内容,用词严谨,语气委婉,无任何异常。但不少专修从业者们认为“4S急了”,因为目前在在相当比例的“老司机”眼里,“4S店除了授权一无是处”。尤其是近年来行业竞争加剧,倒逼专修店对技术能力、配件品质、服务标准等进一步优化,车主口碑提升明显。
理论上讲,借着车主们对4S店退网、倒闭、爆雷的不安,在拉拢客户方面,有利于专修店。尤其是各大社交平台密集出现的“避雷4S店”内容,更是加速消解4S店的合规性和可靠性。
但在行业链条上,4S店依然在领先专修店一个身位,卖车的前端优势,及保司、事故鉴定机构等,对4S店官方授权的身份有着天然的信任,4S店若想堵截专修店,只看能不能放下“体面”和“身段”。
AC汽车整理了部分离职创业技师的观点,目前对4S店反扑售后的担忧,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不能对事故车抱有太大期望,自去年“车险严禁返佣”的条例执行以来,大小4S店都在狠抓事故车资源,不少依赖“保费换送修”的大型综修厂都不得已转型。
更何况除了门槛较高的洗美外,事故车依然是毛利较高的板块,各方势力都虎视眈眈,“新人新店”要么极端让利,要么一上手就有强悍实力,否则根本挤不进争夺事故资源的入场席。
二是保养快修“卷不出头”,纵使自己有原厂配件的渠道,能勉强与连锁店等抗衡,但今年以来大量4S店推出“白菜价”的保养,价格秩序一旦崩塌,4S店不止是锁死新车客户,还会大量回拢老车主。
以今年618期间,4S店的促销动作为例:
宝马针对5年以上老车主推出599元单次全包保养,同时设置轮胎专区(如5系普利司通两条装2625元);
奥迪分层锁定老客:2-6年车龄享1200元三次保养(单次成本仅400元),6年以上车龄降至单次600元,同步推出499元全车型通用喷漆和1080元变速箱油更换服务;
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更将单次基础保养价格压至299乃至199元;
如同专修店借“低价+原厂件授权”狂揽业务,4S店此举亦在“贴脸开大”,这远比一纸公告来的狠辣。
三是资质问题,类似于上述案例,4S店拿“侵权”向专修店施压。有同为奔驰专修店的老板表示,苏州此店索幸有“势配”平台授权,因此能不了了之,普通门店更多只会“遭殃”。
更关键的是,普通门店几乎无法预判侵权处罚的严重程度,部分地区市场监管部门对“合理使用”的解释存在尺度差异。同样是奔驰商标及图形标识侵权,长沙某店被罚5000元,而沈阳某店被罚2.7万元,即使是“事教人”,边界也很难拿捏。
可以说,在4S店“靠售后赚钱”的大环境中,专修店可谓处在“市场洗牌中的高压环节”,虽有抓住车主信任的窗口期,但来自合规、资源等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
写在最后
“4S售后经理堵门专修店”一事中,专修店店主曾提到,“客户都不重叠,没必要这么搞”。但生存压力下,4S店已经有了充分的“闹事”必要,专修店不得不在合规性上补足预防。
对于4S店把控事故资源、保养降价堵截等手段,也并不意味着专修店就此失去市场。车主的认可是经年累月的结果,在价格和信任的天平上,没有哪一侧能迅速压倒另一方。
“专修店都是从夹缝中生长出来的,哪一年没有重压”,借用某从业老兵的形容,“唯有激烈的竞争,门店的价值才能凸显,根基才能越稳”。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