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3万多家4S店首现“关店潮”;40万家修理厂倒闭率不足4%仍喊难…10组数据解码后市场冰火两重天
2025/5/12 11:50:18 流意 原创
一个残忍的现实,2025年已过去三分之一。
回望开年以来的汽车市场,特斯拉便以“5年0息”政策掀起新一轮价格风暴,比亚迪迅速跟进,将“全民智驾”技术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小鹏、蔚来等新势力随即应战,传统燃油车企则以“一口价”策略绝地反击。
这场价格战从最初的“明刀明枪”升级为“花式内卷”——车企不仅卷价格,也卷服务。
汽车后市场同样未能幸免。1月生意尚且维持,2月即显露寒意,3、4月延续下滑态势,5月能否迎来转机仍充满未知。
当“198元保养”成为行业基准价,头部连锁企业竟推出“1元保养”的极限营销;洗车价格被压至8.9元,24小时流动补胎服务仅需30元,车衣贴膜价格更是拼到2980元……
这场价格风暴背后,是全产业链的生存焦虑:2024年尚能“熬过寒冬”,2025年呢?
AC汽车整理了10组数据,正勾勒出产业变革的残酷底色:当前,汽车产业全链条上的企业似乎都在“高压锅”里熬着。行业洗牌加速分化,存活成为唯一目标,而“熬死对手、剩者为王”已成为核心博弈法则。
01、价格战和服务战并行,抢客户大战愈演愈烈
1、一季度,5家车企推整车终身质保;3家车企卷售后服务;
2、10余家轮胎企业推出“轮胎终身质保”;
价格战已渗透至汽车产业链的每一根毛细血管,行业进入“存量搏杀”。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五年间,超30家车企黯然退场,而2014年那场新势力造车浪潮,60余家入局者仅剩蔚小理、零跑四家,淘汰率高达9成。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现代起亚、捷尼赛思、雪铁龙标致、雪佛兰等18家车企缺席,足以看出中国车市的残酷。
当价格战成为常态化武器,其边际效应正加速递减,车企被迫寻找新的竞争维度。服务升级由此成为破局关键:一季度丰田、南北大众、奥迪、东风日产集体推出“整车终身质保”政策,其中一汽大众的“双终身质保”更将服务内卷推向新高度。
此外,问界推出“漆面终身质保+45分钟极速保养”;奥迪推出“60分钟快保+8小时钣喷”;蔚来推出免费上门保养……主机厂售后端全面发力,尤其是新能源车企基于数字化优势直连车主锁定售后,对独立售后市场造成一定的威胁。
面对主机-4S的强势进攻,独立售后企业并未坐以待毙。途虎联手德国马牌等轮胎巨头推出“轮胎终身质保”,京东养车与德国马牌共创“轮胎秒送”服务,头部连锁企业正用“低价+服务”的组合拳巩固城池。
对于独立汽服门店而言,价格战与服务战并行意味着后市场竞争维度在升级,生存空间被极致压缩。而那些存活下来并且活得不错的门店,无一例外在三个维度完成了突破。
一是技术深度,能解决80%同行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
二是服务温度,把客户转化为“价值忠诚型”粉丝;
三是运营深度,利用短视频等平台提升客户留存转化;
汽后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唯有持续进化的物种,才能穿越周期。
02、2.5万家连锁垄断养车市场,下沉市场成关键战场
3、F6数据显示,1-3月产值与台次同比下滑4%,维保需求收缩明显;五线城市成为各层级城市中台次同比增长的唯一亮点,三四线城市台次同比降幅较一二线城市明显收窄;
4、一季度,AC汽车统计58同城平台,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共有3859家汽修美容店转让,同比去年上涨25%。全国待转让门店1.5万家。其中,越是高线城市,门店转让的比例更高。
两组数据勾勒出下沉市场的增长潜力。主要源于两方面优势:
增量空间广阔:新能源车在四线城市的渗透率不足35%,五线城市更是低于30%。随着新能源保有量增长,后市场服务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消费升级待释放:罗兰贝格调研显示,下沉市场车主在互联网消费渗透下,需求正从“价格敏感”向“品质敏感”跃迁。但当前市场供给仍以传统作坊式门店为主。
头部连锁企业2025年加盟政策进一步向下沉市场倾斜,也为下沉市场的潜力提供了佐证。
其次,相比于40万家修理厂的体量,1.5万家待转门店仅占总量的3.8%,门店出清现象并不明显,但是生意难做钱难赚的体感明显增强。
一是需求端收缩:车主行驶里程缩减,保养周期延长,进店频次随之降低;
二是转化成本攀升: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车主消费愈发理性谨慎,修理厂客户转化难度陡增。
三是业务结构恶化:价格战常态化的影响仍在加速向下传递,维保业务的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事故车业务受到保司理赔政策收紧以及4S店的反扑影响,不少修理厂陷入“做一单赔一单”的困境。
更严峻的是,2.5 万家大型养车连锁企业基本垄断了养车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
换言之,单一的保养轮胎模型已失去投资价值,传统的大单品策略已难以为继,行业正从单一的保养轮胎业务引流,逐步向深度养护、维修、底盘等专项业务盈利的模式转变。
对于一二线城市,主营燃油车维保业务的门店来说,如何找到新增长点成为关键。
03、3万多家4S店首现缩量,中小经销商迈入转型生死局
5、2024年底,全国汽车4S店网络规模为32878家,同比减少2.7%,是近四年来首次出现缩量情况。其中,4S店退网4419家,93%为燃油车品牌;新能源独立品牌4S店同比增长22.1%。(数据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6、8大上市4S集团财报显示,仅两家保持盈利,其余6家净利润全线下滑;5大集团亏损合计43亿。
7、2024年,9大合资车企共计1000家4S店“阵亡”;4家合资车企推出“轻量化”网络。
2025年的中国汽车流通领域,一场静默的渠道革命正在颠覆传统生态。
这轮洗牌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其一,倒闭潮已突破中端品牌防线,连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都出现授权收缩——宝马集团取消广汇宝信旗下10家门店授权的案例,撕开了高端品牌渠道优化的遮羞布;
其二,头部经销商集团集体上演"大逃亡",不仅转投新势力,还脱离厂家售后管控,自己搞“官方”维修服务;
其三,现存4S店呈现"逆反式进化",8000家门店关停并转后,幸存者要求平等对话的权利,不愿意再沦为主机厂冲销量的“背锅侠”。
面对渠道裂变,传统车企的应对充满矛盾:林肯、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上汽大众车企均已推出“轻量化”网络,以重塑与经销商之间的裂痕。
这些"轻量化"改造看似在给经销商输血——通过降低建店成本维持渠道稳定,实则暴露出更深层的焦虑:当新车销售毛利率持续下跌,渠道存在的意义已从"卖车"异化为"维系品牌存在感"。
一旦经销商为完成提车任务被迫接受更高利率的库存融资,这种轻量化模式便沦为用财务成本置换固定成本的数字游戏,本质是以经销商的资产负债表,为车企的转型阵痛支付代价。
在这场渠道大洗牌中,资金链断裂的出局者已为行业敲响警钟,而存活下来的经销商正面临更残酷的淘汰赛。
当头部玩家通过售后业务延伸、品牌结构优化、二手车布局构筑护城河时,中小经销商的转型却如同在悬崖边走钢丝。
无疑,汽修流通渠道进入剩者为王时代,谁能成为最后的坚守者,才能吃到红利。
04、新能源渗透率破50%临界点,后市场如何锚定“确定性机会”?
8、截至2024年末,中国燃油车保有量为2.49亿辆,乘用车保有量的平均车龄为7.6年,其中车龄在9年及以上的车辆突破1.1亿辆。(数据来自杰兰路)
9、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攀升至41.2%,相当于每销售10辆新车中就有4辆为新能源车型;市场规模达307.5万辆,同比增长47.1%。(数据来自乘联会)
10、洗美、轮胎赛道均迎来4大玩家
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是大概率事件,再叠加“两新”政策驱动,汽车后市场正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关键窗口期。
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源自车辆结构的双重演变。
一方面,中国乘用车平均车龄持续增长,催生出技术维修、轮胎底盘养护、旧车翻新等细分市场的增量机遇。这类项目化需求倒逼传统门店重构业务体系,通过专业化升级打造差异化服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老龄车维保市场的技术门槛提升与消费升级趋势,正在加速淘汰缺乏技术储备和服务标准的中小门店。
另一方面,截至2024年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314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售后需求正在快速崛起,成为后市场不可忽视另一大新增量。
当下,洗美轻改、事故钣金与三电维保成为新能源售后维保领域的三大布局焦点。如洗美赛道,壳牌、嘉实多、4S集团等玩家纷纷入局,带着资源整合能力与“降维打击”优势强势加码;天猫养车、小拇指、百援、兔师傅重注轮胎这一油电通用的业务。
行业转型伴随显著挑战:技术迭代加速导致人才断层风险,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尚未成熟制约三电维保盈利空间,供应链响应效率不足引发"无件可修"困境。
更关键的是,多数传统门店陷入战略转型悖论——既需保持传统业务的现金流支撑,又要承担新能源业务培育期的投入压力。
行业人士表示,门店转型成功的前提是夯实"压舱石"业务,通过燃油车业务基本盘的稳定收益反哺新业务孵化,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经营基础薄弱问题,正加剧转型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
后市场“确定性机会”已浮出水面,但行业分化正上演“冰火两重天”:头部玩家凭借技术壁垒、供应链整合与生态闭环“强者愈强”,而多数中小企业或沦为转型周期的“炮灰”。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