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汽车保有量破3.7亿、维保市场却蒸发460亿、64%门店负增长:明年的增长路径在哪?
2025/11/27 17:23:50 流意 原创

近期,F6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5中国汽车后市场维保行业白皮书》,以三组关键数据勾勒出当前传统维保业务的增长动力明显趋缓,行业整体呈现出“增量有限、分化加剧”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全国汽车保有量预计突破3.7亿辆,乘用车保有量稳步超过3.2亿辆,然而维保行业总产值却预计微跌至1.15万亿元,较2024年回调4%,即蒸发了460亿元。
这一反差背后,是消费结构持续分化、车主消费理念趋于理性与新能源渗透加速,这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此同时,中国乘用车平均车龄已达7.3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从结构看,1-6年车龄车辆占比43%,而7年以上车龄车辆占比已达57%。

车龄结构的这一变化,正在推动底盘类及关键功能件(如减振器、转向系统等)逐步进入集中更换周期,为刚需类维保业务带来结构性机会。
另一值得关注的指标是行驶里程。2025年中国乘用车平均年行驶里程约为10,089公里,较2024年下降3%。其中,年行驶里程小于1万公里的车辆占比高达65%。
这些变化正沿着产业链层层传导:在终端门店层面,进厂台次与单车产值双双承压,业绩波动加剧;向上传导至配件流通环节,则表现为门店采购需求收缩、品类分化加剧,配件商经营压力持续增大。
新一轮行业洗牌浪潮正加速到来。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谁又能最终突围,成为真正的赢家?
01、台次下滑、消费精简、64%门店负增长,2025汽服门店拉响生存警报
2025年,汽车后市场进厂台次持续承压。截至10月,累计台次同比下滑4%。

从月度走势来看,3月份进厂台次同比降幅一度触及8%的阶段性低点,此后连续七个月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9月、10月的同比降幅已有所收窄,特别是10月份降幅收窄至2%,这一企稳迹象是否预示行业即将步入复苏通道,尚需验证。
从门店层面看,今年1-10月,64%的门店面临台次负增长,其中15%的门店降幅超过25%。

从城市层级看,市场表现呈现明显分化。
下沉市场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四线城市中超过40%的门店实现台次正增长;而一线城市受新能源渗透率高、连锁品牌多加剧客户分流、车主“按需保养”倾向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门店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与此同时,车主消费行为也呈现出明显的“精简化”趋势。

单次进厂消费1个项目的车主占比达66%,创下历史新高;而消费4个及以上项目的车主占比降至8%,延续了近三年来的下滑走势。
在保养周期方面,基础保养间隔时间与里程双双后移,中位数已分别达到8个月和8,000–9,000公里。

在维保消费支出方面,2025年单车年均维保价值已跌破2,500元,延续了小幅下滑的趋势。

分价格区间看,30万元以下车型维保价值平稳小幅下行,压缩空间有限;30万元以上车型维保价值虽仍居高位,但较2021年下降近千元,反映高端车主也在优化支出。
品牌维度上,别克车主年均维保价值超过3,000元,高于丰田、大众等主流品牌;在30万元以上区间,雷克萨斯、奔驰、奥迪车主维保价值仍保持在5,000元以上,其中雷克萨斯车主维保价值逆势上升,主要源于维修业务占比提升。

车主消费逻辑的转变,不仅反映出其用车理念更趋理性,也意味着维保门店与客户的触点正在减少,传统依赖频次提升与项目叠加的业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台次下滑与客单项目缩减的双重压力,门店经营策略亟需转型。针对不同价格区间与品牌车主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方案。
尽管高端市场整体维保价值有所回调,但仍具备较高的价值潜力,汽服店应通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和客户信任关系深化,提升客户留存率与单客价值,在理性消费时代把握结构性增长机会。
02、汽配市场“冰火两重天”,氧传感器逆增长,机油轮胎普遍承压
汽车后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汽服门店普遍面临经营压力,这也直接影响了汽配品类销量的整体走势,使其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与分化特征。
从具体品类来看,齿轮油销量同比增长1%,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车传动系统的特定需求;氧传感器则实现8%的较快增长,这与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及老旧车辆更换需求上升密切相关。

然而,受车主保养频次下降、消费行为更趋理性的影响,机油、轮胎、滤清器、制动片等传统主力品类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在机油市场中,传统动力车型仍占据96%的销量,保持主导地位。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品牌机油在不同动力类型市场中均实现稳健增长,尤其在混动车型领域表现突出,占比从2023年的13%快速提升至2025年的18%。
轮胎市场的竞争格局同样呈现动态变化。传统动力车型轮胎仍以90%的销量占比主导市场,其中国产品牌持续巩固优势,份额从2023年的50%提升至2025年的54%。
而在新能源专用轮胎这一细分市场(占整体10%),外资品牌在经历份额下滑后于2025年出现反弹,国产品牌占比则从2024年的59%回落至56%。
这一“外资反转”现象虽影响范围有限,却反映出外资企业在新能源轮胎技术研发和主机厂合作方面的快速响应能力,为未来竞争格局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参照。
从品牌集中度来看,不同品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路径:

高集中度品类(如制动液、机油)品牌数量略有增加,竞争进一步加剧;
低集中度品类(如齿轮油、冷却液)则出现整合趋势,中小品牌逐步出清;
而空调滤清器、轮胎等品类因新品牌涌入,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分散。
面对这一局面,配件企业需结合品类特性制定差异化策略——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应强化品牌与渠道建设,而在分散型市场则可寻求并购机会或细分赛道突破。
03、新能源维保市场迎来临界点,进厂突破10%,谁将切走最大蛋糕?
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突破4,600万辆,渗透率提升至13%。在独立售后体系中,新能源车进厂台次占比已达8.9%,第三季度更突破10%,显示出新能源维保市场的快速成长。

从动力类型来看,纯电动车仍占据主导,占比稳定在70%左右;增程式电动车型需求增长显著,插电混动占比则略有回落,两者合计占据约三成的市场份额。
尽管新能源车进厂台次逐步提升,但独立售后企业在相关业务布局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一家具备盈利能力且可复制推广的新能源门店模型尚未真正成型。
目前,行业对新能源售后业务的探索主要围绕两类路径展开:
一类是聚焦于洗美、轻改、轮胎、空调滤清等传统轻型业务,这类项目无需厂家授权、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成为许多门店普遍追逐的增长点;
另一类则瞄准壁垒更高的“三电”维保领域。到2025年,预计将有超过300万辆新能源车脱离原厂质保,未来8年内更有近2,000万辆车的动力电池将陆续超出质保期。
这个维修价值逾千亿的售后市场,正吸引电池厂家、主机厂、保险公司、4S集团以及独立第三方服务商共同参与,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维修服务网络。
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企业依托技术优势,推出“宁家服务”连锁模式,已在全球布局约1,100家门店,重点覆盖一二线城市。
与此同时,“猫狗虎”等汽后连锁平台相继推出“油电兼修”模式,帮助体系内加盟店以较低成本切入新能源业务。
部分连锁企业也在积极争取电池厂家授权,筹建专业的新能源维修中心,为即将到来的“三电”维保需求爆发做准备。
此外,市场上还涌现出一批专注于“特斯拉”等热门品牌的专修连锁,以加盟模式快速扩张。
然而,新能源售后市场的发展仍面临系统性挑战。行业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缺口高达82.4万人。三电维修技师需同时掌握传统机修功底、电子电路知识及专业的三电系统技能——这类复合型人才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快速填补。
另一方面,新能源专修业务要求配备高压诊断设备、专用工具与安全防护设施,动辄百万元的初始投入远超多数单店承受范围。有资深从业者指出,“90%的传统修理厂难以成功转型至新能源维修”。
新能源售后赛道,正在加速走向由巨头主导、专业集约的新秩序。对于广大传统修理厂而言,后市场进入存量分化与价值深耕新周期,转型的窗口期正在快速收窄,如何在结构性变局中寻找确定性的增长路径,已成为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关键课题。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