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起底新能源售后:主机厂坚守壁垒、保司发力降本盈利,独立售后有新机会?
2025/11/11 11:24:55 贺言 原创

新能源汽车销量涨势凶猛,售后市场的热度却一再降温。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828.8万辆,同比增长38.6%,占乘用车总销量47.8%。其中A、B级车型为主要销量贡献区间,车市“主力军”的变革迅猛而深远。
与车市紧密关联的汽后市场,却并非呈现出伴随变革的积极景象。从年初“技师修新能源车被判刑”,到下半年“汽修工败诉赔偿车企10万”,再加上中间穿插的各色“新能源维修失火”案件,底色尤为负面。
在“司法风险”和“安全风险”两座大山面前,不少汽后从业者甚至失去探讨的热情:转型时机不成熟,“油电兼修”的设想中,新能源部分依然鸡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舆论动向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走向。
今年以来,保险公司、电池厂商、4S集团、大型连锁、头部专修企业等,在新能源业务的部署上均有长足发展。围绕“出保车、事故车、二手车、营运车”等重点板块,各方盘整资源,加速向普通家用车渗透。
其中保司、大型连锁等直面终端车主的业务布局,已对汽后市场的供需开发,资源合作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01、起底汽后新能源维修现状,哪些势力最瞩目?
从几年前“换胎也得去4S店”,到新能源车主开始在汽修店保养,车企质保条例“松口”之外,大型连锁的配套推进功不可没。
今年来,途虎、京东养车、天猫养车、驰加等连锁大量上线新能源专属产品,如轮胎、油液、贴膜等,凭借规范的维保记录,及严格的质保政策,新能源车主对4S体系外服务的信任度走强。
如今年"618"期间,途虎养车增程混动专用机油支付用户数增幅超230%,平台新能源交易用户数达340万,同比增长83.5%。相应的,普通汽服店接触的新能源车主也越来越多。
重要的是,涉及“三电”的深度新能源维修业务,在独立售后市场落地盘活。
第一类是头部连锁:
京东通过与车企和电池厂的“源头合作”,严格避免合法风险,并构建起更深厚的专业性,如开设比亚迪官方旗舰店,提供原厂保养等服务,与宁德时代共建双品牌新能源维保大店等。先拿下技术背书,再聚拢用户,走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发展路线。
途虎与保险公司等合作,提供基于车辆数据模型的个性化延保产品。针对6年以上车龄车辆,提供线上云检、线下深度检测,及成本更低的"电池包开箱维修"服务。
总体上看,途虎紧盯庞大的出保新能源车主,整合12家电池厂授权,联合保司提供第三方保障体系,目前已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落地。
其他汽后连锁如华胜、百援精养等,围绕“车型专修”、“店中店”等业务模式,探索新能源深度维修在独立售后门店普及落地的可能。与此相应的是新能源车配件体系的搭建合作,“拆车件”、“品牌件”等配套体系,也在悄然生长。
第二类是电池厂及其他品牌方:
宁德时代推出的“宁家服务”,开启从B2B向B2C的战略延伸。基于动力电池底层技术与数据的核心优势,其开发独家无损检测技术及设备,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故障探测,准确率超90%,这意味着独立售后企业布局新能源维修的门槛有望进一步降低。
汇川电机等电机电控零部件企业,也在孵化旗下的三电维修品牌。虽目前业务体量较小,但同为源头供应商的技术背书,同样给独立售后企业不少支持。现阶段其业务拓展多伴随电池厂,如在广州、江苏等省份,其入驻企业基本是宁家服务的合作门店。
此外,壳牌、美孚等品牌商,为应对旗下连锁体系的新能源转型需求,采用更加“因地制宜”的策略,确保业务的现实落地。其多于所在区域的新能源维修企业合作,在实现技术储备的同时,也探索在部分优质门店导入保司推送的事故维修订单。这一路径,目前基本已在网约车队配套服务中跑通。
第三类是保司主导的新能源独立维修体系:
人保与邦邦汽服联合打造“中保智修”连锁,北京旗舰店已投入运营,首家加盟店也在江西赣州开业。目前,该连锁背后的支持力量正快速壮大,一是邦邦汽服与优湃能源共建汽车零部件绿色循环中心,二是成立中保智修新能源技术中心,深入建设“保险+再制造+电池维修”的模式。
此外,人保也与其他汽服连锁、4S集团达成合作,共建综合服务中心,覆盖三电维修、定损等业务。同时进一步“溯源”,车企共享电池循环次数、充电习惯等数据从而优化定价模型;与宁德时代合作试点动力电池容量保险,联合300余家认证维修机构破解二手车“电池焦虑”。
类似的,平安加速布局新能源专修厂认证店,目前已完成61家新能源专修厂认证,目标覆盖300家,通过集中采购将配件成本压至市场价30%-40%。今年尤为瞩目的,是其与中升集团及“电驴闪修”的多方合作,“4S店中店”的业务模型推进神速。
02、理赔降本迫切,业务推进靠保司,修理厂想跟上该怎么做?
新能源车井喷增长,保费贵、维修贵成为车主的共识。相关的,事故理赔中,因“天价电池”出现的扯皮纠纷,也使车主逐渐意识到,维修渠道的单一,正是保费居高不下的关键。
保司自然比车主更为急切,2023、2024两年,保司承保新能源车分别亏损67亿和57亿元。以2024年为例,保司承保的2795个车系中,137个车系赔付率超100%,部分车系赔付率高达150%以上。叠加高昂的维修费用,保司亟需扭转被动局面。
正是因此,目前独立售后的各类新能源维修企业,几乎都有保司合作的身影。且随着三电独立维修技术的成熟,保司正加速导入订单,推动业务普及。
某头部保司人士透露,现阶段引导新能源车主至指定网点维修,主要针对已出官方质保的老车、车损重大的事故车和新能源二手车。
最核心的群体是已出保老车,残值贬损严重,车损保额相应降低,发生事故后的维修金额往往大于保额,若是对方责任,赔付额还会更低,走全损并不划算。而去保司指定的机构维修,车子的使用价值得到保留,同时也有事故维修质保兜底。
类似的,对车损重大的事故车,“使用价值>车辆残值”的思路同样奏效。而对于新能源二手车主,在追求性价比的初心下,接受指定第三方维修机构并不困难。在事故维修质保、保司背书、以及适当赠送的补漆等额外权益,可见的是,新能源车主对第三方维修的信任度走高。
当大量用户进入新能源独立售后体系,保司基于数据、技术、配件、回收等环节,所建立的新能源维保生态也开始正常运转。进而倒逼主机厂在权限、配件等关键问题松口,新能源车的维修成本开始下降。
就今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新能源赔付困境有所化解,头部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业务实现盈利:
人保承保616万辆,保费收入286亿元,家庭车领域实现承保盈利,商业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
平安产险承保575万辆,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市场份额达27.6%;
太保产险承保536万辆,保费收入105.96亿元,新能源车险占比从14.1%提升至19.8%,家用车业务已实现盈利;
一方面是保费规模均实现增长,另一方面是综合成本率不断下降,在保司“理赔降本”的关键命题下,独立维修体系和建设合作功不可没。
可以说,保司是汽后市场新能源维修业务落地的核心推动者,所谓“得用户者得天下”,任何业务模式落地,都离不开根本的用户导流。
而基于以上,将视角聚焦至修理厂,想要转型新能源,学技术找合作选机构的背后,根源依然是拥抱保司。事实上,这也是燃油车时代业务做大做强的根本,只是新能源车基础的维保业务“复购低、产值低,麻烦多”,支撑不起40万汽修厂的生存所需,结构矛盾无法避免。
AC汽车整理部分转型成功的门店反馈,现阶段真正需要关注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涉及“三电”维修的设备、技术投入的确是不小的数目。尤其是想要直接与保司合作,证照资质、场地环境都要面对极其严苛的要求。目前中小门店相对快捷有效的方式,是向大店靠拢,交学费、交佣金,先确保技术不被浪费,等技术管理成熟之后,再向保司寻求合作。
二是盈利空间基本透明。最主要原因在于配件供应,多以来保司的推介,自寻配件极有可能在解码上就栽了跟头。更何况有事故维修质保要求,保司在树立车主信任的阶段,要求格外严格,门店不敢自由发挥。再加上保司从主机厂打通数据,精算师操盘,修理厂很难有偏财可捞。
至于大众所讨论的起火风险,有一个基本常识,是新能源专修企业都会购买保险。如河南某新能源专修店起火,不少同行添油加醋讨论,老板不得不出面“辟谣”,表示有保险兜底,损失并不大。真正需要操心的,是技术能不能跟上节奏,管理是否规范,以及是否能找到合适的人才。
写在最后
车市喧嚣,在流量裹挟下,太多的信息已经失真失效。从业者们对于新能源维修的关注,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被所谓的“热点事件”掩盖真实的发展走向。
对新能源维修现状做出小结,一个显著特征,即是在保司的撮合推动下,电池厂、头部连锁等势力加速资源合作,同时带动主机厂走向开放,共建多元的售后维保渠道。
于车主,于行业,新能源维修“降本”是显而易见的进步,充分的竞争更将推动市场的繁荣活跃。我们共同期待。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