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调查 | 州际蓄电池退出中国市场传闻始末,凸显外资在华发展阻力

调查 | 州际蓄电池退出中国市场传闻始末,凸显外资在华发展阻力

2018/1/17 10:25:40 acqiche

前言
 在传闻背后,州际在中国市场的三年发展究竟如何?他们面临哪些问题?退出中国市场真的不可避免? 2 日前,随着一条消息在朋友圈出现,“州际蓄电池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不胫而走。消息显示:州际蓄电池公司解散,对包材公司造成巨额损失,为减少友商损失,某蓄电池品牌收购所有州际包装盒,并贴上自己的包装纸。 3 消息传出后不久,1月13日,账号主体为“道际通电池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即州际在华公司)的“州际蓄电池”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严正声明”,声明表示:州际中国位于上海的办公室仍在运营中,并且从未有过货款拖欠行为。 4 为此,AC汽车求证了几位业内人士,从他们口中得知州际蓄电池在中国市场确实面临不少阻力,退出一事并非空穴来风。 随后,AC汽车电话咨询了道际通电池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对方应答人员表示“上海办公室仍在正常运营,整个团队30多人”,称“自己对业务不是很了解”,并将AC汽车联系方式转达给业务人员。 那么,在这场传闻背后,州际在中国市场的三年发展究竟如何?他们面临哪些问题?退出中国市场真的不可避免?

三年——历史和现实

州际蓄电池(Interstate Batteries)成立于1952年,在全球拥有超过2000名员工,年销量超过1700万只,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是美国后市场份额最大的蓄电池品牌。 据了解,州际在全球拥有350家独家经销商,同时是日产、大众、丰田、现代、沃尔沃、奔驰、路虎、奥迪、雷克萨斯等整车厂的配套供应商。 2015年,随着中国汽车后市场体量进一步增长,州际瞄准机会并进入这一市场,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广州、福州、成都、重庆、西安、济南、合肥、苏州、杭州等地迅速组建了经销网络。 三年时间,州际向中国市场引入了MT9、MT6、MT3、绿动四条产品线,并在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两周年庆典上新增了全新版MT9和升级版MT6两条产品线。性能、环保,是州际给自己的标签。 据国内某蓄电池经销商赵伟(化名)透露,事实上,三年内州际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不错,每年有30万只的销售体量,“他们的团队很稳定,很有战斗力。现在电池行业不赚钱,30万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数据”。 他还透露,进入中国市场之际,美国高层都是“拖家带口,并表示一定要把中国市场做起来”,然而从结果上来看,中国市场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简单。

失误——策略和服务

据AC汽车了解,在美国市场,江森自控拥有州际40%的股份。众所周知,江森早于州际布局中国市场。在州际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他们本可在江森体系内运营,但基于成本考虑放弃了这条路,另寻供应商。 据州际在国内的某家经销商李海(化名)透露:“州际对自己产品品质要求非常高,在中国工厂代工面临品质挑战,例如之前甚至出现产品漏液情况。”国内某蓄电池品牌商王杰(化名)认为,脱离江森在中国市场独立发展是他们最大的策略失误。李海称,州际在售后服务上的响应速度也不够快,进一步放大了上述问题。 州际的销售策略也没有适应中国市场,水土不服。李海表示,州际前期大面积铺货销售,效果并不是很好,导致了很多滞销库存。一方面,没有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很多产品型号一年都卖不出去几个;另一方面,服务和指导没有跟上,导致售后能力差。 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的一个差异在于,中国经销商在市场策划和运营方面的能力很弱,需要依靠品牌商主导;而美国市场正好相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市场品牌商的话语权很大,另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经销商需要品牌商对自己做培训和售出指导。培训和指导恰恰是州际没能做好的一环。 出现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州际美国高层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本土化的工作没有做到位。这也是大部分国外品牌进入中国汽车后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命门——利润和成本

从销量上来看,州际交出的成绩单似乎并不难看。在中国市场,国外蓄电池品牌表现好的一年50-60万只,很多维持在十几万甚至几万只的水平,并在持续萎缩。 然而这个数据只能放在中国市场作比较,“相比于美国市场,一年30万的销量太少了。州际在美国和一家销售渠道签合同,一次性就是一年千万的量级,他们可能看不上中国市场这个量。”蓄电池经销商赵伟猜测。 销量还不是主因,主因在利润率上。据了解,美国市场蓄电池的毛利率在40%左右,而中国市场可能不到10%。另外,州际卖的好的产品都是通用型号,竞争压力大,毛利率一直被压缩;而毛利率高的产品,又卖不出去。简单来说就是“卖的好的不赚钱,赚钱的卖不好”。 在利润率低的情况下,州际在中国市场的成本又居高不下。“20几个人的团队,一个普通业务员一年工资15万,加上补贴一年20万,老板的工资一年几百万,加上其他成本摊销,一年至少得1000万。” 州际一年30万只的销量,按照每只300元计算,年销售额9000万,即便是10个点的毛利率,算下来的利润和成本相比,州际的压力可想而知。 州际蓄电池经销商李海认为,在国内做单一品牌的运作很难赚到钱,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人都很难养活。如果把三年看成一个周期,一直亏损的状态有可能让州际萌生去意。

无奈——回收和资质

在美国市场,除了产品销售,回收业务是州际的特色之一。据了解,州际每年回收处理的废电池超过2500万只,所回收的废旧电池数量甚至超过新电池的销售数量,同时这一块的利润率特别高。 但在中国市场要做回收业务,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目前江森都没能取得这一资质,更遑论刚进入不久的州际。 蓄电池品牌商王杰告诉AC汽车:“对于回收产业链,相关部门并不希望由国外品牌来主导。”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让州际原本的优势无从施展,进一步制约着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这也是州际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

后记

截至发稿时,AC汽车仍未收到道际通电池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回复。无论州际蓄电池退出中国市场传闻是否为真,以州际为代表的国外品牌在中国汽车后市场确实面临不少发展阻力。要么解决问题,要么绕开问题,答案只能二选一。 AC汽车也将持续关注并报道此次事件。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