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11 15:49:20老白原创综合
2月新能源车市的竞争更为激烈,新能源车企在渠道端攻入BBA腹地,对4S店们大规模招揽;同时在新一轮的价格战中,开启了花式内卷。而以“智驾增配”走“高质价比”路线,让头部车企更易胜出。
经历了1月的季节性调整后,2月汽车市场从春节假期中快速“苏醒”,市场迎来更激烈的竞争。
一是车市竞争的战火,已经从国产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战争,蔓延至高端新能源品牌与传统豪华品牌的战争。曾经BBA的经销商体系,在新能源冲击下纷纷倒戈,“宝马最大5S店”翻牌比亚迪,让人不胜唏嘘。
二是“智驾险”成为车企推出的新鲜事物,赛力斯、小鹏汽车、阿维塔等车企率先行动,抢在保险公司和法规前面,为自家的智能驾驶铺平道路。而随着全民智驾时代加速到来,解锁“智驾事故保障”的车企会越来越多。
但是,与“智驾险”权益性质不同的是,新能源车险仍然不是一块好啃的蛋糕,根据比亚迪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车险累计亏损1.69亿元,呈增量减利的局面。
三是车企们开启花式内卷,特斯拉直接放出“保险补贴”大招,蔚小理则拿出“免息购车”手段,合资品牌也全力跟进,学起新势力祭出“一口价销售”杀手锏。有从业者预测,这轮价格战至少持续到“金九银十”。
很显然,价格战不仅仅是当前车企争夺市场最锋利的武器,更是整个行业加剧内卷的见证。硝烟背后隐藏的也不再是一家车企的生死存亡,而是新能源市场正在加速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
2025开年就如此刺激,接下来车企们还有什么藏着的底牌,都该亮出来了。
01、渠道变化:BBA 4S店纷纷转投新能源
毫无疑问,主流国产新能源正在攻占BBA的腹地。特别是销量上的此消彼长,让BBA的4S店们“改旗易帜”纷纷转投国产新能源阵营。
据AC汽车在2月的报道,宣布停业的宝马全球首家5S店传来最新消息,已被比亚迪经销商北方华鹏集团承租,将在该店址经营腾势和方程豹品牌。
更早之前,长沙规模最大的奔驰4S店改头换面成为了问界的旗舰店;北京地区最大的奥迪——北京华阳奥通4S店转卖问界;奥迪在亚太地区最大的门店——广州京溪奥迪转向经营蔚来。
此外,中升集团关停多家BBA 4S店,翻建了40余家问界店;永达集团计划开出30家问界店;超过40家传统豪华品牌经销商转投蔚来。
对传统车企来说,新能源时代的经销模式正在被重新定义,以往拥有的渠道优势被逐步瓦解,让严重依赖厂家政策的经销商们亏损严重,面对新势力推出的无需背负库存的代理模式,车企很难阻止4S店们的“倒戈”。
而新能源车企也更倾向于引入有实力的大经销商集团,原BBA门店是首选目标。
一方面原BBA经销商作为当地的优势资源,已经经过了BBA主机厂的高标准的审核,店面位置和资金实力都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其积累的大量高端用户与车辆的定位人群高度重合,是最优质的合作对象。
双方各求所需,逐渐回归服务本质的经销商们跟着新能源车企能赚钱,也将吸引更多的4S店“改头换面”。
那么,传统4S店转做新能源品牌,多久能达到盈亏平衡甚至实现盈利呢?
2月,小米汽车发文称,将在81个城市(主要为三四线城市)招募授权售后服务商,并公示了招募的基础要求和条件,我们可以从中一探究竟。
招募条件中,小米汽车要求授权售后服务中心“临街面宽不低于12m,独立接待区&客休区不低于120㎡,车间净高不低于5m”。其中,还有比较关键的一条是申请人是否具备新能源汽车维修经验与专业资质。
据西南地区某区域连锁负责人告诉AC汽车,他们公司去年拿到了小米汽车售后授权,并在该省(非省会城市)开出了一家兼营店,前期投入50万元左右,预计做到盈亏平衡需要三年时间。
而在省会城市(一二线城市)的授权以专营店为主,投入成本也会更高,盈利水平也会相应提升。以西北某省会城市的一家售后授权店为例,该店自去年3月开业以来,目前每月的营收约为20万元,毛利率达到30%。由于小米汽车的销量有信心,预计将在今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而这仅是售后授权,相比于销服一体授权店,后者投入成本更高,但因有销售能力,所以盈利水平也会更高。
从单车提成上看,小米汽车单车提成为4.5%,即售卖一辆小米SU7提成约1万元。而在2024年9个月时间内,单凭小米SU7这一款车型的销量就达到了13.5万辆,平均月销15000辆。2025年更是定下了30万辆的销售目标,而小米YU7预计六七月上市,销量只增不减。
销服一体授权店开放给4S集团,售后授权店向有实力的修理厂抛出“橄榄枝”,让原本以为在燃油车时代落幕中也要跟随出局的终端门店,在新能源车企的渠道建设中,又有了转型的新机会。
02、车险观察:“智驾险”崭露头角
在价格内卷的基础上,新能源车企开始强化智能技术的科技属性,通过“高配低价”开启另一场全方位的竞争赛。
2月10日,比亚迪宣布全系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智驾门槛拉低至6.98万元的海鸥车型,将原本只配备在豪华车的智能驾驶技术下放至10万元以下车型,市场反响热烈。随后奇瑞也不甘示弱,推出5万元级标配智能驾驶车型,再次刷新行业纪录。
而这也被行业视作新能源车企通过技术下沉,开始卷向中低端市场。
与此同时,“智驾险”开始崭露头角。从去年10月开始,极越汽车、赛力斯、华为鸿蒙智行相继推出类似“智驾险”的服务权益,到了2月份,小鹏汽车被爆出将联合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能驾驶保险产品,阿维塔官宣推出4000元“智驾无忧”服务。
根据多家车企发布的详情来看,“智驾险”多与保险公司合作研发,并命名为“权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险产品,而是在现阶段的智能驾驶均为L2级的情况下,商业险覆盖的同时,进行的加强补充。
而随着L3级自动驾驶的到来,智驾技术成为标配,驾驶主体逐渐由“人”向“自动驾驶系统”转换,有关智驾的责任事故划分、保险理赔保障的后续服务更需要明确的界定。
而“智驾险”作为车企推出的权益,一方面给到车主“必赔”的保障,也展示出对自家智驾技术的自信;另一方面车企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可以将智能驾驶可能带来的赔偿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减少自身的直接经济损失。
这也印证了此前AC汽车在解读中的两个猜想,一是标配了智能驾驶技术的车企也会及时跟进“智驾险”,保障车主的同时也是保障自己;二是前期定价4000元的“智驾险”是要在车主心中形成了一个心理价值,后期再将其作为新车权益赠送给车主,很容易收获车主好感。
截至发稿前,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这款作为14万级唯一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价格公布后1小时内订单突破1万台,成为了第一家会“掀桌子”的合资电车。
而在提车权益中,铂智3X公布了“丰田智行保险权益”(限非运营车辆),含自动泊车损失补偿、智驾场景(开启智驾INP功能)三者超赔补偿权益。
此外,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今年的两会中也提到了“推动限定场景的无人驾驶先行开放”,建议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责任中的划分原则,同时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通过紧密合作和数据共享,把智能驾驶保险和车险结合起来。
相信“智驾险”在行业各方的共同推动下,很快就能在“全民智驾”时代有一番新景象。
另一方面,车企经营新能源车险的数据表现“惨淡”。
根据比亚迪财险披露的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比亚迪财险在2024年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51亿元,但却亏损了1.69亿元。同时,其综合赔付率和综合成本率均超过20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中,比亚迪在高赔付率具体表现有四个,一是新能源维修成本和零部件更换成本高;二是电池逐渐老化等风险因素增加了赔付成本;三是保费与前端新车销售绑定降低了车均保费收入;四是在车险定价方面经验不足等。
此外,比亚迪财险初入车险行业,在渠道建设、技术开发、团队扩张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巨大,都对净利润造成了一定压力。
另一家做车险的车企特斯拉也发布了2024年年报,全年营收为976.9亿美元,同比微增1%;净利润71.5亿美元、同比下降52.2%。
而在具体的业务收入数据中,坚持“不依靠售后赚钱”的特斯拉被“打脸”:2024年汽车业务(含汽车销售、汽车租赁、碳排放积分)营收为770.7亿美元,同比下降6%;服务及其他(超充、二手车、维修、车险等)营收为105.34亿美元,同比增长27%。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并特别提及2024年车险板块的具体数据,最新可追溯到2023年第三季度,特斯拉旗下的2家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为133%,说明其保险经营整体上是亏损的。
同时,援引中国保险学会的数据,特斯拉从2022年6月起就开始在各个州上调保险费率,上调理由包括特斯拉保险目前的费率水平显著低于同业及高通胀环境等,但背后是特斯拉保险的保单成本率至少是120%,这也表明特斯拉车损险原来定价过低或车辆维修成本控制未达到预期。
中国保险学会表示,主机厂如果独立经营车险业务,很难获得比大型传统保险公司更优的成本率与财务结果。但如果把车险经营与车辆制造和销售完全打通,相互补贴,平衡消费者购车、保险和维修的成本结构,将可能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对比来看,尽管车险对外数据上是亏损,但比亚迪车险被业内看好。
一方面,比亚迪依托庞大的汽车保有量(2024年全球销量超过427万辆),可以获得更多更精准的行车数据,实现精准化合理化的定价和理赔,降低车主保费和车险成本。
另一方面,比亚迪从销售、维修、自营或授权网络到保险服务的闭环生态,提升维修经济性,降低车辆全周期使用成本。
甚至,更有猜测称,比亚迪亏的是保险的钱,但赚的是售后的利。在车企的经营之下,车险曾经的金融属性逐渐褪去,而是作为车企生态链的一环,比亚迪车险的爆发力远远大于想象。
03、车市动态:新一轮价格开打
近两年的春节后,车企竞相发布优惠政策几乎成为标配。
这是由于经过年底的销量冲刺,购车需要已经被提前消耗,年后只能通过优惠补贴继续刺激销量。但与往年不同的是,2025年的销量争夺战在卷价格的同时,还卷上了车辆配置,把“高配低价”推向了新高潮。
一方面,车企卷价格的手段也进行了升级,不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降价。
特斯拉率先发力,打出了Model 3史上最大力度的优惠组合拳:限时保险补贴8000元+5年0息政策+特享充电权益。这是特斯拉保险补贴首次覆盖Model 3全系车型,也是保险补贴和5年0息政策罕见地“首次同框”。
随后,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也迅速跟进。其中,蔚来宣布推出“5年0息”限时金融优惠政策;对错过2025年政府置换补贴的用户,通过等额积分的形式,进行补贴兜底。小鹏汽车也推出了“五年0利息0首付”购车政策,覆盖小鹏多款车型,至高贴息金额57000元。
智己汽车在2月的限时政策中,更是直接将纯电轿车智己L6官降3万元,价格降至18.99万元,同样享受5年0息、国家以旧换新补贴。其高端的智能配置,让智己L6极具性价比。
长安汽车则通过阿维塔07抢市场,推出全系3年0息,指定车型降1万,还赠送2万ADS功能包和6000元保险补贴,月供仅2000+即可开走高阶智驾SUV。
此外,不得不提到合资品牌的和光同尘,广汽丰田将终端优惠转为官方降价,锋兰达“一口价”8.98万,降幅近4万;威兰达12.98万起售,还提供核心部件终身质保。
另一面,随着消费者对价格战优惠力度的阈值在提升,车企们在“以价保量”的同时,还在加速智能化布局,用“智驾增配”走“高质价比”路线。
在今年的智驾竞逐中,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长安汽车发布的“北斗天枢2.0”计划,点燃了“智驾平权”之火。此外,以蔚小理、小米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也在加紧探索。
引发市场空前热度的当属“小米SU7 Ultra上市直降28.5万元”,预售10分钟,大定突破6900台;开售2小时,大定突破10000台;到2月28日23点10分,大定已突破15000台。
从2024年10月29日公布小米SU7 Ultra量产版预售价81.49万元,小米汽车通过智能化系统、动力配置、纽北赛道圈速记录等数据证明了这个价格很值得。但到正式发布时,价格定在了52.99万元起,让“高配”和“低价”的巨大反差足以在消费者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价格依然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车企在卷价格、卷智能化配置时,成本和利润的压力也不忽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4年的汽车行业收入106470亿元,同比增4%;但利润率只有4.3%。
而以今年的内卷程度来看,车企的利润率还要一降再降,这场价格战将要进入“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的阶段。
活动推荐
推荐阅读
05-20
关注AC汽车
最新资讯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