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二手车行业6大乱象:没有谁大谁强,只有谁生谁死

二手车行业6大乱象:没有谁大谁强,只有谁生谁死

2018/2/23 9:36:53 acqiche

前言
在“赋能”、“汽车金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互联网+”等的裹挟下,二手车行业是否真的朝着充满“光明和爱”的方向驶进?整个行业如何在新格局到来之前实现平衡发展? 3 4 毋庸置疑,未来几年内中国将会是一个亿万级的二手车市场,在资本的加持下,电商融资数额越来越大,一路高歌猛进,传统线下市场也随之躁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推动着整个行业形成新格局。 从路边的黄牛到可与4s店比肩的大型独立二手车展厅,行业分工日趋细化,其他服务形式的选择正在变得多样化,都让二手车行业看似朝着充满“光明和爱”的方向驶进。但物极必反,过犹而不及,糟粕与精华并存更是眼下的现状,不平衡的发展倘若不加以制衡,终将对行业百害而无一利。 以下,笔者将从多年市场管理者的角度对二手车行业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现象做了一些思考和梳理。 一、“弹个车”们的赋能 一个凭借虚拟平台、金融杠杆建立起来的王国,一句“新零售”深深地把车商黏在了一起。但车商们不知此“新零售”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是电商的崛起!是线上把线下革命了! 从“去二手车化”、“去实体化”、“去交易化”开始,原属自由职业者的车商们尝到了“弹个车”等项目所带来的利润的同时,从实体转到了虚拟,为了眼前的利益已经忘了自己原本是做什么的,在给别人做嫁衣的同时,还自鸣得意的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天才。 结论:新车卖画、旧车卖实、车商不知所措,只顾眼前。 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营销谎言 所有的失败归根结底都是“人”不行。所谓“人”不行是指现今全国的二手车商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爱学习,对新鲜事物只读懂一点儿皮毛,一味的只追求赚钱,但到头来还是为了金钱而配合着谎言。 据我十多年二手车市场管理经验的了解,很多车商都是讲哥们意气、江湖味十足且抱团跟风现象严重,所以这些好汉们只会举旗呐喊甚至游街示众,并不懂也不去学习营销、电商、资本运作等。这让我想起了18世纪60年代那些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例子,劳动力都在被资本所利用,和现在不一样吗,当年的工人阶级也很团结啊。 当然,近些年来,二手车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一些人也开始学习市场营销、教练技术等等。这里说的是不要只为了赚钱学习,目的性的学习还是只学了皮毛而已,要学会辨别事物的真假、发展及衍变的过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还配合着谎言的发展。要明白你的C端用户都没了,今后的饭碗也只能依靠资本家的施舍了。 结论:谎言支撑了资本运作,却饿死了经销商。 三、金融产品大行其道 近些年来,二手车销售的一个利器就是“金融”。以往的二手车销售全靠真金白银,消费贷款卖车几乎不可能实现。现如今,金融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起,产品多样化,让很多车商看见了噱头。 二手车的价值不再得以体现,赔钱卖车的车商也数不胜数,原因是背后的金融操手带来的利润大于车商单车的销售利润。那么市场不再是市场,二手车产品的好坏不再是车商们赚取利润的主要目的。 一些在二手车行业的老兵们也常说国家没有统一的二手车鉴定评估标准出台,那么即使有了国标,是不是又该说国家没有出一个统一的金融实施标准了呢?现如今国家放开,人人都可做金融,无名无氏的金融公司遍地开花,产品设计圈套重重,返点返利全部嫁接给了消费者。有道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可以说是你情我愿的事,那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有没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结论:价格倒挂,卖车不是为了赚差价。 四、延保服务雨里雾里 自从二手车售后没有保障,中国的延保产品诞生之日起,二手车行业里又多出了一个话题“二手车延保”。真正的延保服务是什么呢?是对一台超过三年保修期的二手车的一个延长保障保险,在保险期内,如果车辆出现协议约定中的质量问题及机械故障,投保公司就会按约定内容进行赔付。 据悉,美国的二手车延保业务渗透率达30%左右,仅次于二手车消费贷款业务65%的渗透率。它属于保险范畴中的一个产品,而在中国它以不同的模式出现,有些是通过保险公司,但有些直接通过经销商。先不说延保公司是否对销售的车辆认证及检测过就直接出保单的情况,单就说保二手车的一个部件还是单保一个系统,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保法和不同的套餐。 大家都知道,一台车有两万多个部件,大概二十几个系统,而且各种品牌的车子还各有不同,各个厂家还有不同的标准。那么,关联的部件和系统没在合同里注明的,一旦出现问题是否由消费者自己埋单呢? 延保产品理应列入售后服务类别,可在合同里没有注明主机厂的授权,也没有注明售后维修的资质,只标注售后维修点多,又可随意维修。请问一个街边维修店是什么品牌的车都可以修的吗?且不说服务态度和资质问题,它修理过的车您相信吗?再卖的话,买的人认可吗?那卖回给主机厂4S店呢,4S店认可吗?还有那么多的条款又有谁仔细的看过呢?当然,这些也不都是延保公司的事,但我在这里说的是服务。服务什么?为谁服务?从服务衍变成了变相收费,合同签了几大篇,什么发动机、变速箱、一年两万公里等等,最终也没划清责任,返利分成倒是计算的很清楚。 结论:玩不懂的文字游戏,老百姓只能吃亏上当。 五、检测匠心真真假假 刚才文章里说过,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检测认证标准出台。当然,这也就给一些人、一些项目钻了空子,这个说这个检测的准,那个说那个有一百多项二百多项检测标准。大家都以为这些都是为了好卖车吗,但实际上都是为了刷数据而骗取新一轮的融资再融资。 当然,线下的一些实体市场购买大型专业设备,制定一系列的检测标准,是为了营销,为了消费者有一个信任的环境。可到头来还是难以说服消费者,甚至难以说服自己,因为遍地的检测项目,漫天的检测标准已经让人麻木,难以分辨真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然最后胜出的一定是电商,一定是高额广告带来的懵懂信任。 且抛开车辆检测的真正内涵,没有任何的标准化设备,十几分钟的简单看车敷衍了事,就是为了单纯的刷新电商数据,这样有意思吗?甚至有人说了,有工具,有汽车漆面测试仪,我只能嗤之以鼻,一辆二手车的好坏、质量,能单纯的看这一点吗?水淹车的漆面不是原漆吗?大修发动机用动漆面吗?实际上,在二手车的世界里,漆面是最可以被买车人所接受的其中之一。不多说了,检测应该注重质量,糊弄别人的同时就是在糊弄自己。 结论:检测要的不是增量,而是质量。 六、“互联网+”虚虚实实 从IOT(Internet of Things)到网络协同,再到AI智能,互联网正在无所不能的渗入到物理世界的每个角落。传统二手车行业顺势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如今的车商可以从手机端获取大量的车辆收售信息,减少了以往的东奔西跑;传统二手车市场为了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更好的服务车商和消费者,更是花下重金打造封闭式的智能管理系统,仿佛一夜之间都深刻认知到了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上系统”已经成为了市场生死攸关的重中之重,“出入库”、“道闸”“易碎贴”、“智能化管理”......俨然成了必不可少的“标配”。 市场老板们到处学习参观,请人讲座培训,别家库存4000,我家库存2000,大小无所谓,系统得先进,功能必须强大,看着必须敞亮。所谓基础运营才是关键,稳步发展才能控制全局,内功练好方能练好外功,这种互联网时代下的“大跃进”真能迎来充满“光明和爱”的二手车春天吗? 结论:因地制宜,伺机而动方能精益求精、如火纯青。 实体市场应该反思了,不要因为眼前的出租率、交易量、交易额所迷惑。二手车交易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二手车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狼多肉少,高价收车、低价售车、金融杠杆、增值附加。车商散兵作战,平台撒网收割,不谈产品好坏,只讲利益为先,不求事实真相,但求随波逐流。 有道是:道法自然,凡事皆在阴阳和合之间,平衡才是唯一的运转法则,没有谁大谁强,只有谁生谁死。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