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汽车后市场被困扰10年的6个“痛点”和一大“顽疾” | 创业者说(上)

汽车后市场被困扰10年的6个“痛点”和一大“顽疾” | 创业者说(上)

2017/5/19 9:31:04 acqiche

【编者按】
本文为车包包创始人王茂特别授权AC汽车发布,主要讲述其在汽车后市场创业打拼的心路历程,以及创业过程中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全文共1万字,为方便大家阅读,将分为上、下两篇发布,本文为上篇,主要阐述汽车行业近10年来的“6大痛点”。 王茂,车包包创始人,连续创业者,2006年创办蓝谷数码学院,2008年~2010年 组建蓝谷集团,并连续参与奥运视频系统项目和世博会监控系统建设。2013创办成都车包包,立足车主端的养车大数据价值,坚信汽车市场需要一个公允的第三方平台。
车后创业者的自白
2014年正式开始车后创业,笃定地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只需要解决一个“简单问题”,即可创造出产业级机会,那就是:通过消费者关心的“汽车问题”,实现以汽车数据贯穿买车、养车、卖车的汽车消费链,自然构筑出“第三方”平台。
但一度被这个“简单问题”炙烤成了煎蛋,对这个行业不可撼动的现状困扰迷惑得抑郁失眠:2000年前后开始爆发互联网“信息浪潮”,快速的信息传播引发消费和销售行为的革命。 从桌面电脑的门户网站时代,演进到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时代,再到如今火候渐起的人工智能。
技术的升级换代,3年一步5年一局,成就和淘汰了一批又一批商业巨头。 而汽车行业是一朵奇葩,绚丽多彩又怪异狰狞的面貌十年不变。
一、汽车门户网站江湖
中国汽车互联网市场十数年光阴,百亿风投灰飞烟灭但格局依旧,仍然是第一代汽车资讯门户的江湖,还是汽车之家、爱卡网、易车网、太平洋汽车网。 汽车门户网站,实质是汽车网络广告媒体,广告是赢利点,依赖于网站浏览量,而流量主要归功论坛黏度,论坛是UGC(用户生产)“提车作业”、买车网友互助。话说,这是最早的C2C,信息应该足够透明对称呀! 奇怪的是,为什么后来汽车网站论坛沦为公认的水军阵地?以至网友发贴会申明一句:俺不是水军! 我们回到美国60年代看看,当时有先锐的报社发现编辑会受广告主干扰,报道中会有偏向性,于是提出“采编分离”,采访部门独立不受影响。遭强烈抵抗,广告客户说,我付钱给你做广告,你还报道我的“意外”,我停了在你这里的广告投放! 不知当年哪位倔强的领头羊坚信,这可能得罪一部分广告主,但是,长此以往,报社建立起品牌将是无价之宝! 今天看来,采编分离已是严肃媒体的行业标准,但第一个敢于这样干的,值得赞赏! 那么,汽车网站也采编分离,追求公信力的基因应该够强吧? 那么,网站们怎么做的? 我早年有两次购车体验很糟糕,于是决定撰写一个详尽的提车作业把“所遇到的解决方案完整地透明出来”,并主动分享养车体验。自然大受论坛网友欢迎,单篇帖子阅读量很快跃升到近20万,网友要求推荐到首页的呼声不绝于耳。 但是,购车内容曝光尺度太大,“担心不和谐”而没有上首页,到后来还被禁言。 采编分离的汽车网络媒体,想当然就应该会站在用户角度推荐网友报料啊,结果并非如此,为什么呢?
二、汽车前市场板结的利益链条
汽车门户网站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普通网友是他们的“用户”,付钱的才是他们的“客户”。所以,网站有偏向性。这里面还有一整个的利益链条。 借人民的名义,汉州官商的利益链条是被蔡成功爆料出来的。 那么,汽车网站爆什么料? 我的客户不愿看到汽车瑕疵和缺陷被曝光,何况还可能是车主自己造成的呢!不能背黑锅,否则会被淹没在敌队水军和不名真相的围观群众口水里,销量下滑饭碗难保! 网站被威胁:大把银子给了你,你还想割我命根子立你的牌坊?给你30万“信息处理费”处理信息,否则撤掉下季度3000万广告费。 汽车广告是网站的命根子!财报是职业经理人的命根子!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得罪上帝还有额外营收,受点委屈算个啥! 那好,汽车市场被骂得最惨的是4S,那一定是投资和经营这些4S的经销商在捣蛋! 经销商哭了:我木有选择,他让我咋干我就得干! 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得揣摩掂量赵家的一言一行,是因为他得依靠赵立春这棵大树。 经销商得听命于汽车主机厂?他们之间不是商业伙伴吗,按市场行为合作就行了嘛? 那得看看,中国的汽车主机厂是何方神圣?
三、政策法规
全球四大汽车集团九大汽车公司,谁不想来中国卖汽车? 一个声音说,欢迎进口啊! 去窗口一问,关税和增值税,占整车30%,再看看申请周期和其它看得见看不见的。比较下来,京州那个矮戳穷的信访窗口只是会让人守侯得腰杆酸。 这个窗口会等死人的。 这个声音又说,欢迎投资啊! 好吧,政策规定只能成立“国有控股”的合资汽车制造公司,而中国只有五大国有汽车集团,所以,中国乘用车市场就是这五家主机厂的天下。 那还得有游戏规则才玩得起来嘛,于是就炮制出了一份被业界称为的“恶法”:2005年颁布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 它规定,经销商“只有获得主机厂授权,才具备汽车销售资格”。所以,在品牌授权、配件采购、经销商进出等一系列经销机制上,从国家政策层面保障了主机厂的绝对主导权,注意,是“绝对”! 主机厂与经销商在整个汽车产业利益链地位的失衡,由此催生出系统性的行业弊端。 汽车经销商投资一家4S,国内品牌4S门店的投资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进口品牌门店仅前期投资即高达6000-8000万,还有看不见的七七八八。还有进货、库存一揽子的沉重负担。经销商没有任何话语权,入门就得按这样的游戏规则玩。而且经销合同是一年一签。 主机厂以汽车配额和零配件供应两只手牢牢地控制住经销商,通过严苛的合约让经销商没有丝毫选择的机会。 某资深业内匿名人士表示:这一切的结果转嫁给了消费者,从买车开始就”没有选择“。 比如,强制车主三包期限内必须在授权商家维修保养,否则拒绝保修索赔。 这哪是法规,分明是五大家族的家规啊。 所以我认为汽车产业是“寡头经济”。 商业的本质不能说只有利润,但本性一定是追逐利润。合理利用政策法规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事实就是,在这条法规圈罩下,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的汽车市场就是注射了病变激素孕育出的畸形怪胎。 经销商就如长工只想狠命挣银子,挣一把是一把。新车销售“不挣钱”,只能把3年内新车的维保油水榨干。 在GDP当道的岁月里,卖车收钱就是硬道理!法规这把尚方宝剑在主机厂手里,主机厂绑架经销商,经销商胁迫汽车网站,板结的利益链条末端,是为这一切买单的消费者。 看起来,水军横行商人作恶,搞得市场这样一个局面,就是因为五大家族和那条“恶法”喽? NO!
四、消费者素质
美国享有“车轮上的国家”之美誉,百年汽车历史的沉淀,铸就成熟的汽车文化,熏陶着2亿多成熟的汽车消费者。他们是这么总结的:“汽车市场成熟(主要是消费者)是一个需要教育的过程”。 代代传承的美国消费者可没有那么好欺负的!哪怕抛开美国社会的诚信和法律的严正不说。消费者知道自己需要买什么车,也知道如何养车。车商只是做好服务就行,还想奢望其他勾当?没门! 赐人口红利,中国政策推动私家车普及,始于2000年前上汽推出10万元的赛欧。2008年中国汽车年销售约980万辆,井喷到2013年超2000万辆。每年两千多万国人亢奋中买车,车企也疯狂的盈利。 顺境往往蒙蔽我们的眼睛。 国人近10年才开始大面积触及私家车。一台汽车是一个复杂机械电器产品的高价值商品,参考纬度的多样性,决定了买车养车就是做选择题,是价格不菲的重度决策消费。 而绝大多数消费者汽车认知严重匮乏,连汽车基本功能都没有掌握。所以基本不具备支撑决策的汽车认知体系。 即使开上了车,似乎也不比小盆友玩玩具那么在行。这就是令很多人迷惑过的,为什么没有诞生一家汽车行业的大众点评的关键因素。 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宣传报道喧嚣混沌,良莠不齐,消费者既难以对汽车好坏作出判断取舍,也没有能力判断汽车是不是坏了,更不懂该不该修,就更别提如何修和零配件比价。他能点评的,或许是哪家茶水好喝、回锅肉好吃?还是哪家MM最热情? 更多的消费者只能相信他们能感受得到的,结果呢?
五、行业信用透支
最近爱卡创始人张京秋说了段真诚的话:“汽车垂直网站现在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欠了消费者十几年的债。” 中国车主长期以来只能盲目“被动”地买车养车。因为,经销商可没有法律责任教育消费者,只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借助市场红利,赚取最大化利润。 谁都不愿意与消费者谈恋爱,只把汽车消费者看作“流量”。 导致汽车行业客户关系管理很low,貌似是“用户数据”的源头,实际他们从来没有建立相匹配的用户画像。既没时间也没人来做,更不知道该找谁来如何做,因为他们也知道那些大量游走江湖的所谓大数据公司的真正面貌。 近年的权威调查数据显示,车主最反感被“过度推销”,经销商们的日子不比从前那么好过了。 因为,长期以来套路当道。首先,经销商只能向消费者推销授权品牌,其次,有现货的车型得尽快成交,最后,推销利润最好的汽车用品和其它服务。只要能把车和服务销出去,车主的需要不重要,他们钱多人傻,把一个上岗新手也膜拜成行家里手,几招就可以服帖交钱。 我不认为现在的消费者真的不需要“推销”,比如全景影像能极大提升驾驶安全性。 这是长期服务不透明、消费者认知匮乏被动消费的恶性循环。 自然就造成奇葩之事无奇不有:买了一辆“原来耗油这么高,养不起”的车,半年后亏血本卖掉;才买的宝马在高速公路因汽油耗尽熄火,去堵4S大门要求退货;Q5线路被老鼠啃掉皮,花了5000元换线路总成;开空调没有摁AC,没有冷气要换压缩机。 搞得央视也看不下去,315晚会连续两年重篇幅报道的4S“小病大修”,有业内人士也开始曝光“汽车是修坏的“。
暂且不说“修”这个重活儿,就拿当时热火一阵子的“汽车互联网派”的上门洗车服务说吧,让很多消费者尝到实惠和所谓方便的甜头,然后,“汽车传统派”的声音说,微水洗车,一两次就把车漆洗坏了,得不偿失!消费者:哦买噶滴,你们怎么不早说! 比如机油存备以便回溯鉴定品质、还有其他诸多如车联网等等。您认为这是给他们的定心丸?他们虽然总还是会消费的,但对陌生的服务商家有多大的信任?你来各种玩法,他可能认为这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忽悠而已。 然后,一旦遇到纠纷,即使有心底嘹亮的消费者“揭杆而起”,利用网络网友为自己的消费者权益争取和呐喊。基于前面提到的那股力量,很快被和谐掉也就正常不过的。 行业信誉就这样被一点一滴消耗殆尽。 难道汽车经销商真愿意自掘坟墓? 我不这样认为。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渗透,把黑店诈客行为大大威慑削弱了。过度诈客行为,一旦曝光,得不偿失。而我了解到的多数经销商,是愿意生意长久的。 那么,还有什么缘由?
六、从业者素质
汽车产业固有工业化中央集权和封闭属性,安全问题等等的借口下原厂车载GPS就是一个笑话。变成自我安慰式的亵渎,而非自我保护。 汽车技术更新变化不算快,至今都还有大量化油器汽车在使用,私家车令人眼花缭乱的改型换代,实质只是商业因素,说直白点吧,中国地大物博“人财挤挤”,创新?那太累太笨啦!城头变换大王旗,招式层出不穷就行。有数据表明中国车型是美国市场的2倍。 民国时期,汽修工可是高大上的职业。而近10年私家车兴起,汽修行业多是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授,也开始有了大中专汽修专业。 那些十指黢黑整天埋头苦干的汽修工们,难有学习提升的机会,更何况即使没日没夜的学习,“看似”还是赶不上车型的“更新换代”,智能手机多是在一天工作结束后看看搞笑的视频短片,轻松轻松。 一位资深汽修公司技术负责人告诉我,汽修技术人才太缺了!来应聘的应届汽车专业毕业生,面试问他汽车分几个类别都答不出来。更别说具体问题解决能力了。另一位自主创业的技术能手,苦恼于连一个合格的零配件仓库管理员都难以找到。 特别是最近8年,有一定客户沉淀的销售精英和技术能手,大量自主创业,他们顺手牵走私下熟识的客户。经销商很多新手被推到一线,销售员也需要学习各种变化的汽车型号和知识,技师对平均每辆私家车数白个常见故障问题,缺乏经验做出误判在所难免。 一个封闭系统缺乏信息互动,也就不容易通过分享知识来提升自身技能。实际情况是,他们很需要新技术辅助和帮助。 林林种种病毒的长期纠缠侵蚀,病痛由顽固转化成顽疾。
【顽疾和药方】
汽车是中国消费者家庭重资产。有些车商很努力了,甚至可以提供跨越半座城市的接送车服务,老板很厉害了,小工稍有不慎碰掉点车漆,车主的心一下子跌到冰点立即建立起世界观:他们技术太差了,去他的! 诊断至此,扎个结:主机厂垄断和消费者认知匮乏,造成市场严重不透明,从而导致车主被动消费的痛点。 这个不易解决的痛点就成了汽车市场的顽疾。 再简单点的大白话:中国汽车消费者认为自己是冤大头,而不是“上帝”。 如何解? 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为作者特别授权AC汽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